24小时播不停:

美国可能对朝鲜实施石油禁运、航空禁飞等制裁  |   世界海拔最高高速公路隧道贯通  |   爱国者董事长称银行申请获批   |   第11届榆林国际煤博会明日开幕  |   中美能源对话:公用事业监管与清洁能源政策  |   美国康菲石油公司:油价在50美元/桶的水平将使页岩油产量增加  |   印官员呼吁靠甲烷以解决印度高度依赖石油进口现象  |   蓟县进一步抓好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工作   |   煤炭石油:港口库存低位 荐5股  |   核电——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  |  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 能源观察

可燃冰有望减少中国石油依赖

来源:     责编:张昊     发布时间:2017-05-19

  据新华社消息,5月18日,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“蓝鲸一号”钻井平台宣布: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(天然气水合物)试采成功。

  随后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来贺电,贺电中指出,这一历史性突破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

  大规模开采或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

 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在央视新闻中表示,这一次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成功,优先抢占了领跑和技术高地,实现了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上的领跑。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,由我国引领的天然气水合物革命,将会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。

  可燃冰储量巨大,据估计可燃冰中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、石油天然气总量的两倍。

  我国是一个富煤、贫油、少气的国家,对进口石油依赖度高。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,今年3月,我国原油进口量升至近920万桶/日的纪录高位,远超预期。这一数据已经超越美国,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。

  深挖可燃冰这样的清洁能源的潜力,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。

 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,可燃冰是一种“未来的能源”,它作为清洁、可再生能源能够解决一系列长期的问题。例如解决雾霾的问题,从根本上说是要调整能源结构。欧美解决污染问题靠核电和天然气,而天然气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。要减少污染,实现清洁发展,根本的问题是要获得更多清洁的天然气

  “天然气需求量大,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能源,还是一种化工原料。如果大规模开发可燃冰,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。”韩晓平说。

  李金发在接受央视采访中说道,从目前我们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,离商业性开采距离不远了。他相信,在2030年以前,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。

  韩晓平认为,目前距离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他告诉第一财经,目前全球能源供应较充足,价格低廉,而开采可燃冰的成本高昂,如果进行大规模开发,成本方面可能缺乏竞争力。开采成功表示克服了技术难关,但不意味着可燃冰马上就能够成为替代能源。陆上还有很多优质能源,现阶段由于油气改革不到位导致资源没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。

  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领跑世界

  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在今年2月表示,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查明我国可燃冰的资源潜力,今年,我国将开展海上可燃冰的试开采。

 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、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叶建良今日表示,从5月10日正式出气试点火成功,到目前为止,已经连续开采八天,日产超过一万方以上,最高日产达到了3.5万方,这种连续稳定的出气,达到了原来预定的目标。

  因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,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十分巨大。目前,日本、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,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。

  此次试开采成功,不仅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开发的核心技术得到验证,也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顶尖水平。

  李金发说,每日试采的取气量要达到一万方以上,连续产气一周,所有的指标都超过了预定目标,所以我国是世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成功的第一个国家。

  为实现这一目标,我国科学家利用降压法,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,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,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,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、沙、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。

 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、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叶建良表示,这次运用了地层流体抽取法,从单纯考虑降压变成了关注流体的抽取,通过保证流体的抽取来实现稳定的降压。降压方案充分体现了优越性,也是保证我们这次试采成功一个关键因素,这也是在国际上从理论到技术方法的一个创新。

石油壹号网
http://weibo.com/oilone/
本期调查 热词奥迪 巴西汽车 绿色建筑

真的假的?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


0人
0人

真的假的?奥迪用二氧化碳和水造出柴油[全文]
客户热线:010-83686528 传真:010-83686528-8003
  投稿邮箱:news@oilone.cn
Copyright 2012 oilone.org. All Rights Reserved
石油壹号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33856号-1
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532号
未经石油壹号网书面授权,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!